【科技评论】智能服务机器人前瞻,红海派对决蓝海派(2万字实录)
新智元原创并授权转载1
整理:王婉婷 王嘉俊
在2015年世界机器人大会上,大会分论坛“人工智能开启新纪元”受到了业界广泛关注,会场座无虚席,嘉宾演讲、交锋气氛热烈,会后受到新华社、澎湃、无界传媒等多家媒体争相报道。
分论坛主题讨论(如何创造中国机器人“智能+”新时代)由新智元创始人杨静主持。杨静在人工智能扎根多年。她最神奇是,几乎无时无刻都在做和人工智能、机器人相关的事,无论是线上的微信、微博,还是线下的产业活动,到处都能见到她的身影。现在已有不少坊间传闻,这位杨静女士,真实身份是否是机器人?
你说,她是机器人么?
在“机器人”杨静的主持下,这场论坛的嘉宾们主要对服务机器人的市场阶段,以及智能服务机器人的定义进行了激烈讨论。
服务机器人的市场阶段处在红海还是蓝海?嘉宾们分成观点截然相反的蓝海派和红海派。
蓝海派
【刘雪楠】我们在大哥大的时代一定想象不到现在的手机是什么样子,所以我们面对现在的机器人时也要有足够的想象力去想象它的未来。
【黄晓庆】算法、移动通信、以及机器和储能的小型化,这三个方面到了临界点,这会给机器人产业带来非常非常大的机会。
【余凯】真正有用的自主智能机器,是一个蓝海市场,而且还不是一般的大。服务机器人这个品类,将来一定比手机市场更大。
【俞志晨】家用机器人的市场很大,也有很多人来做。但是如果非要谈竞争,肯定不是说我们之间在相互竞争,而更多是在跟人性做竞争。所以这是一个蓝海市场。
红海派
【朱频频】马上就要用的这些家用机器人,会马上进入红海里面。做一些高大上、离生活有一定距离的、在我们想象和电影中的机器人,的确还是蓝海。但那到底是不是一片海?还是只是一片湖?我觉得这点非常重要。
智能服务机器人是什么?有用、人性还是智能?
【刘雪楠】智能服务机器人分四个字节,分别是智能、服务、机器、人。智能只是它的一部分,而机器的运动部分,短期是不太重要的。所以智能、服务以及人性的建设是重点,其中服务是真正的起点。
【黄晓庆】智能机器人是在部分功能和能力上可以代替人的机器。这个我觉得必须首先定义。它不能是玩具,如果不能取代人的角色,它就没有生产力的提高,也就是浪费时间。
【余凯】当然是机器。如果从这个原点出发,什么样的机器才是对人的生活、对人类社会是有意义的?首先是要有用的,其次才是功能或情感。我觉得所有的机器人还是要回到一个原点,就是我们要造有用的机器,对人类生活有用的机器。
【俞志晨】我觉得仿人形其实蛮受欢迎的。因为从人机交互的信息传递来看,有三个维度:文本、语言类的交互,传递信息量大概是7%;第二个层次是声音语调,这个能占到38%;最高维度是机器人的表情、肢体动作,这个维度是在人机交互里面最高的一个维度。
【朱频频】我觉得在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如何把人工智能跟现有的这样一些设备整合在一起。还有一点很关键,机器人的核心是模拟人的智能,不是模拟人的一些外观和动作。
据说是讨论太热烈,还吸引来了一名小和尚:贤二机器僧。它可是专程从龙泉寺赶来,路上还因为堵车生怕赶不上。贤二机器僧说一定得来现场看看,因为它的诞生也是因为和人工智能、机器人的结缘,现场的刘雪楠、黄晓庆、俞志晨和杨静都参与了研发过程。不过由于贤二觉得大家要吃午斋,所以这次就不表演了,只给大家露一下相。
反正贤二机器僧是一秒不拉听完了全程演讲。现场坐在观众席上的,还有三星研究院院长张代君,酷我音乐CEO雷鸣,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秘书长王卫宁等。他们全程听完了 4 个小时的论坛,频频点头表示收获满满。
会后记者对论坛承办方泛美传媒创始人王哲,战略合作方新智元杨静进行了采访。
【刘雪楠】机器人是RT时代的核心
机器人技术的突破,一定是从单点、从一些子任务的应用上进行突破,陪伴就是一个非常好的起点。我们在大哥大的时代一定想象不到现在的手机是什么样子,所以我们面对现在的机器人时也要有足够的想象力去想象它的未来。高集成性的智能机器人一定会带来许多产业革新,操作系统级公司、芯片级公司与产品级公司合作共赢。
【黄晓庆】机器人如果只是一个玩具,整个行业就完了
算法、移动通信、以及机器和储能的小型化,这三个方面到了临界点,使智能机器人成为可能。回到设计机器的问题上,任何一个机器必须设计得非常有体验,很有可能漂亮是人类一种非常本质的追求,而最后卖出几十亿台的机器人,绝对会是人形机器人。在产业层面,只有建立标准,才能成立工业体系。只有成立了工业体系,才能够让这个体系上面所有的产业链的环节成功。
【余凯】服务机器人最终将形成百亿市场
机器人的本质当然是机器,要对人类产生意义的话,首先就要有用,这是所有机器人的原点。人类的演化将会随之从自然进化进入到和机器共同进化的阶段。今天的创业者很多都在做相当平台性的东西,这是出于对整个行业生态的思考——相当于有很多淘金的人,你去淘金的话淘到金子的概率可能不那么高,但是如果卖铁锹,这个生意总是可以做的。
【俞志晨】顶尖的产品经理带动行业繁荣
在这个这么大的市场里,如果非要谈竞争,肯定不是说我们之间在相互竞争,而更多是在跟机器人的人性水平做竞争。早期的时候,机器人的功能性一定比外观重要;但就像大哥大一样,一开始可能很丑,最后会变成现代手机这样功能和外观都很好的产品,毕竟人形机器人的表情和肢体动作可以传达非常丰富的信息量。而系统、芯片等等在早期一定也是百花齐放的,每家都来做,但是最后一定会有标准,产业链将会变得越来越细化。
【朱频频】这到底是一片海,还是一片小湖泊?
家用机器人市场,不仅仅是机器人厂商要进来,还有一些传统的家电厂商也会用人工智能的形式进来;从这个角度来看的话,这个市场可能是一个非常大的红海。现在机器人这个行业,不光要从技术上考虑问题,还要从产品的实用性上考虑问题、考虑用户体验。行业标准从来都不是说我们制定了什么标准、我们主导了什么标准——标准是产业化以后打下来的。
【杨静】2015年是人工智能创业创新的好时机
企业层面看,不仅BAT这样的互联网企业对人工智能、机器人大力投入,黄晓庆和余凯不约而同地选择了这个时机在AI领域创业,也说明人工智能到了孕育诞生下一代独角兽的关头。美国有个投资家对200多家成功的创业公司做过调研,在成功首要因素中42%是时机。服务(家庭陪伴)机器人市场即使成为红海,但只要机器人有定位独特的IP,就具备了与人的灵魂对接的接口和界面。
论坛全纪录
【杨静】刚才李德毅院士说了,以前工业机器人只卖出200万台,未来服务机器人,轮式机器人则要卖出上亿台。服务机器人突然像雨后春笋一般涌现——机器人博览会就有很多很多机器人。那么机器人行业会不会出现一个红海,还是出现一片蓝海?中国的服务机器人市场,到底谁会成为市场上的领先者?你认为谁会脱颖而出呢?我想请各位阐述一下观点。
【刘雪楠】实际上我们重点讨论的是智能服务机器人,还不是工业机器人。工业机器人过去是对人工的工具的一种替代,而服务机器人未来会在人性化上有很多的进展。讨论到这个话题,其实智能服务机器人分四个字节,分别是智能、服务、机器、人,这四个字节组合在一起的。智能只是它的一个部分,而机器部分,就是运动部分,是它短期不太重要的。因为进入到生活,它的运动性太强了,会对人产生伤害;至少在三到五年,机器的运动部分不是重点,智能和服务以及人性的建设是重点,而服务是真正的起点。它到底要在哪个场景、具体执行去哪些子任务,这是人工智能如何结合的一个重点。
基于这一点,我们面对这个市场,大家应该共同有的一个态度,就是实际上要小步快跑,把这个事儿看轻松了。像刚才有一位朋友可能提到了,“我看了半天,都是轮式、传动的,轮子上加一个iPad,加一点简单的人工智能,这怎么叫机器人啊?”。的确,它跟好莱坞电影里比是有差距的,但是毫无疑问它进入家庭了,消费者买得起。看待这个技术,要类似什么态度?爆竹也是一下蹿到天上了,火箭也是一下蹿到天上了;我们不能用做火箭的态度来做爆竹,你做个那么贵那么高大上的东西,消费者买不起的。所以,机器人实际上马上和我们一样聪明,这个肯定做不到。但是,马上在某几个方面,某几个领域,比我们聪明,能非常好地给人类服务,我认为这个是已经做到的,而且它会逐渐地在一些单项的领域快速突破。比如以我们现在的手机为例——虽然跟机器人没有什么关系——其实智能手机在哪件事上有了重大突破呢?就是把触控技术运用到极致,突然一下改变了我们的阅读习惯、用手机看书或者玩游戏的很多的习惯,单个指头成了一个重点。机器人技术的突破,也一定不是完全综合的突破,一定是从单点、从一些子任务的应用上进行突破。我们不能说是哪类的企业更好,实际上机器人未来是一个综合的物种。这个综合的物种,全新的智能物种,它会带来很多的产业的革新,然后有的是专门做单向智能技术的,有的可能是做芯片的,有的可能专门做商业模式。
【黄晓庆】首先,今天我刚刚问了李德毅院士一个问题,他没有回答,我帮他回答了。什么是智能机器人?智能机器人它是在部分功能和能力上可以代替人的机器。这个我觉得是必须,我们做产业一定首先得定义,就是你在做什么。我们要做智能的机器来代替人的角色,它就不能是玩具,它要是玩具就是没有生产力的。不管做一个智能的回答问题的,还是智能的写一篇文章的,还是做一个家庭的服务机器人,它如果不能取代人的角色,它就没有生产力的提高,也就是浪费时间。
【杨静】你就是说,机器人不能是玩具?
【黄晓庆】机器人不能是玩具,绝对不能是玩具。是玩具,这个产业就没啦。当然不排除做一个机器人给小孩子玩,那就是说它要代替母亲的角色。不管怎么样我觉得这是非常重要的,它本身的生产力的来源,它的定义是什么?
第二,刚才几位院长在谈这个技术。现在三个方面进入了一个临界点。我们先不要说那个所谓的奇点,RayKurzweil给大家讲奇点,说机器的智能会超过人,我认为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之内这都是胡扯。2045年也好、2049年也好、2050年也好,实际上是没有看到这样的目标的。就像我做无线电,我们知道2G、3G、4G、5G能看见目标,现在能看见2G、3G、4G、5G的机器人吗?看不见,都是胡扯。我认为现在最重要就是我们看见的三个临界点:
第一个,大数据、云计算在深度学习这个领域,确实做出了算法,能够接近和超过人了。比如说,自然语言处理、图像处理、视觉,甚至像语义、语言的理解等等,我们现在看到很多这方面的进步。所以,我认为这是一个临界点。
第二个临界点是,移动通讯,移动通讯已经到了足够的带宽、足够低的延时,特别是第五代的移动通讯,使机器接近人的大脑,传到人的身体各个器官的延迟性,差不多到20毫秒左右,这个情况下面,完全可以把“大脑”放在云里,控制一个机器,反映时间,几乎等于一个自然人的运动反映时间了,这是一个临界点,这个要感谢移动通信,把这个事情给办了。全世界最大的4G网络给我们带来了希望。
第三个,我觉得也是一个很大的临界点,就是机器的小型化和储能的小型化。可以做出100公斤的东西,它也许可以工作8小时,这个能力现在看起来还比较遥远。一个特斯拉的电动车给我们带来很大希望,但是一个100公斤的机器人到底能做多少事?我觉得我们已经看到了,这也到了一个临界点。所以,这三个临界点,就导致了我为什么要去成立一家公司做这样一个事情,就是要用云端机器人来真正做有用的、能够真正地提高生产力的智能机器。
【杨静】所以你们都是认为自己的方向是成为脱颖而出的那个。
【黄晓庆】我认为下一个脱颖而出的就是我们公司,达闼科技。我觉得我们是全世界第一家云端智能机器人公司。我在1997年成立了全世界第一家软交换公司;我认为在十年之后,你可以看到云端机器人相当于未来机器人的统一的重要的架构。只有这个架构才能实现智能机器人。
【余凯】我跟黄晓庆坐在一起是蛮有意思的,过去我们俩都是院长,现在我们都自封自己是CEO。本来我们应该坐在那边参加院长圆桌。其实我跟黄晓庆也有很多其他共同的地方,他刚才自称是世界上第一个做云端机器人的公司,我声称我们公司是第一个号称在前端实现大脑芯片的公司,我们的口号是要做机器人时代的Intel。
我觉得中国也到了一个时代,可能会产生一些具有原创创新能力的这种科技企业,不光是在体量、营收上做得大,可能在科技创新方面也会有引领。
谈到刚才你的这些问题,我想首先从机器人的定义来说,刚才其实黄晓庆也提到这个问题,机器人的本质是人还是机器?
【杨静】你认为是机器?
【余凯】当然是机器。如果从这个原点出发,什么样的机器才是对人的生活、对humansociety是有意义的?首先是要有用的,其次才是功能或情感。那这一点,我觉得所有的机器人,其实还是要回到一个原点,就是我们要造有用的机器,对人类的生活有用的机器。机器最擅长干的事情是什么?其实不是跟你谈恋爱,对吧。机器最擅长的事情还是帮你去做一些你不愿意做的事情。我有一个词叫lazyhappiness,就是说人的懒惰所产生的这种对于快乐的需求,我觉得这是首先我们需要去满足的。
这样就牵扯到第二个问题,你刚才说这个是蓝海还是红海。我觉得,如果我们看到市面上很多的那种加一个iPad,装一个轮子,搞一个对话、搞一些插科打诨,如果这种无用的机器人,我认为这个是红海。但是,有用的机器人,现在是蓝海,现在还非常非常早。因为我们其实看到,有很少的Case,真正机器人在我们人类的生活中,或者在24小时的任何一个频段真正扮演一个角色,而且是不可替代的。我们真正要想这个问题。但是,这种角色有没有呢?实际上是有的。
第三,我的观点就是,我们面临的一个机器人的、真正的有用的自主智能的机器的这样一个市场,其实是一个蓝海,而且这个蓝海不是一般的大。你刚刚讲到,李德毅院士说,我们面临到哪一年,有上亿级的服务机器人的量,我认为把未来估的太小了。我可以举很多例子。服务机器人这个品类,将来一定比手机市场更大。服务机器人,我认为每个人身边有十个是正常的。比如扫地机器人,比如说汽车,因为自动驾驶,不断的往前发展。比如说洗衣机,可能会告诉你,你这个洗衣粉放多了,你这个水质比较硬,你应该用那个牌子的洗衣粉。
所以做服务机器人,我觉得有两个catogry、两种思路,或者两个路线。比如自动驾驶,如果你要实现自动驾驶,一种思路就是你造一个机器人,钻进去给你开车,你很爽,有那种做主人的感觉。还有一种可能性,你把车自己装上sensor,装上processor,加上算法,它自己去upgrade。第二种思路或第二个路径,我认为是对机器人最本质、最核心、最有现实意义、可操作性的一个做法。我认为机器人的本质,如果我做给它做一个定义,它应该是在不确定性中,能够自主行为的机器。如果是在确定性中自主行动,那就是过去的机器。如果我们以第二种思路来看,这种实现自动驾驶的路径来讲,我们面临的这个世界就非常的宽阔了。
【杨静】是,就是一个蓝海,所以余凯和黄晓庆又重新定义了智能机器人。
【余凯】智能机器人可能长得不像杨静这么漂亮,但是有一些机器人的keyelements。这些keyelements是什么呢?它有感知的能力,它有交互跟理解的能力,它有决策跟控制的能力。所以它虽然不是那么性感,但有用。所以我觉得首先要做有用的机器人,我觉得是一个机会,非常非常大。
【俞志晨】我来自图灵机器人,今天不做广告,我们靠实力来说话。其实关于家用机器人这个市场是蓝海还是红海这个问题,应该有蛮多的数据可以参考。在过去一年,其实有很多的家用机器人,儿童也好、通用的也有,来找我们合作,有超过500家公司。他们有一个困惑,是说好像我们大家语音识别都用科大讯飞的,背后的人机交互和问答系统用图灵机器人的,那有什么区别,我们纯是红海的一个竞争嘛。但是,我觉得这个事情应该这么来看。其实目前在家用机器人里边,这个市场很大,这么多人来做。但是现在如果非要谈竞争,肯定不是说我们之间在相互竞争,而更多是在跟人性做竞争。我如何让机器人把握这个人性,让消费者去买单,我认为这是所有的目前家用机器人公司必须要面临的一个问题。所以,从这一点来看,我认为它是一个蓝海,肯定是蓝海。这个规模确实很大,否则也不会有这么多家公司,包括整个市场。我们知道过去几年,很多做手机的厂商,基本上处于一个恶性竞争,是红海。三年以前,手机基本上没有创新,微创新。真正大创新,我认为将来会是在家用机器人、在人工智能,这些领域,里面会有很多机会。
【杨静】你认为是一个膨胀的宇宙,所以每一个星球都不会占用别的星球的空间。
【俞志晨】对。我一直认为,家用机器人、人工智能这个市场,它是一个全新的空间和市场,它不会跟过去的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包括其它的这些,有太多的交集,但它们也会进来玩。关于最后一个,谁有可能会胜出,其实在座的这几家,都是很靠谱,否则今天也不会来参加这个研讨会。但是,有一点,现实蛮残酷的,今天我的身份跟几位专家不太一样,几位专家更多是以技术见长的,属于技术大牛;我给自己一个定位是,我是属于机器人公司里面的产品经理。我认为一个产业要繁荣的话,不管PC、手机、还是互联网,这个产业真正起来是因为出现了一些顶尖级的产品经理,像乔布斯、比尔盖茨、扎克伯格,这些产品经理能够深度地把握这个市场的人性,能够做出更好的产品。技术我觉得是一回事;能够把技术更好的融合,我认为需要产品经理把握市场和人性。所以,其实这个市场还很早,但是我觉得我们还很靠谱。
【朱频频】家用机器人,刚才大家谈到蓝海还是红海。其实很重要的一点,我们不去看这里到底有没有人做这件事情,首先看到底是个海还是个湖。如果是个小湖泊的话,我们可能就不进了,因为这个蛋糕太小了。大家刚才都提到了要从实用性出发,我觉得这一点至关重要。因为它跟一些大公司的研究机构去做一些概念性的产品是完全不一样的,它真的是要从产业化的目标出发,真正地为人类产生一些价值,替代人类生产力的一些工作。当然现在我们看到的一些服务机器人——刚刚我PPT里也列了很多的形式——大部分都是服务机器人,服务机器人好像长的都挺像人的。
但是,我认为进入到家用机器人市场,不仅仅是机器人厂商要进入进来,还有一些传统的家电厂商也会用人工智能的形式进入进来,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的话,这个市场可能是一个非常大的红海。比如大家都很清楚的那个扫地机器人。扫地机器人,科沃斯,我很熟悉了,科沃斯以前是一家做吸尘器代工的,后来加上一些自主性以后变成一款扫地机器人了,现在其实越做越好,在这个概念上面做得很不错,跟国外的iRobot有很大的碰撞。而且现在据我了解的话,很多的家电厂商,包括海尔、格力、还有美的,都在做人工智能跟家电的融合。从这些角度上来看,其实这就是服务机器人。
【杨静】“智能+”。
【朱频频】比如刚才我们看到的日本这位教授展示的,有一个煎蛋的机器人,模拟人形状的机器人在那里煎蛋。其实这个事情已经有人在做了,比如一些做家电的厂商,其实就是把微波炉改造一下,就变成一个煎蛋机器人了。可以变得非常简单,它不一定是机器人的形状,它本来是一些专门的设备。所以,我觉得在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如何把人工智能跟现有的这样一些设备整合在一起。还有一点很关键机器人的核心是模拟人的智能,不是模拟人的一些外观和动作。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家用机器人的市场,我认为很快就要变成一片红海。
【杨静】那您的意思,下一步可能有价格战之类的?
【朱频频】我认为肯定很快就有。
【杨静】就会同质化。
【朱频频】对,因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包括智能家居这样的定义,很多人把智能家居和智能服务机器人放到重叠的领域。
【杨静】您是红海派,其他都是蓝海派。
【朱频频】我觉得现在跟我们生活密切相关,马上就要用的这些家用机器人,会马上进入红海里面。做一些高大上,离我们生活还有一定的距离,我们想象当中、在电影当中的、动画片当中的,那些的确还是蓝海。但是,那到底是不是一片海?还是只是一片湖?我觉得这点非常重要。
【杨静】机器人是不是应该长得像人呢?如果您认为应该长得像人,那我还有一个问题:对于机器人来说,它的IP重要,还是人工智能技术重要?比如说这个小贤二机器僧吧,小贤二是一个小和尚的形象,如果没有这个形象,这个机器人还值钱吗,仅仅只有人工智能技术的话?或者比如把喜洋洋做成一个机器人。它的形象重要,还是人工智能技术更重要?
【朱频频】这就看我们产品设计的目的是什么,面向哪些用户群,要产生什么价值?刚才俞志晨提到一点,我觉得非常正确:现在机器人这个行业,大家不仅光从技术上考虑这些问题,还要从产品的实用性上考虑这样的问题,考虑用户体验。如果我们的目的是为了给小孩做教育、陪伴小孩,具有娱乐性的目的,那么这个也是有商业价值的;娱乐性当然有商业价值。这一块的话,它就需要很好很可爱的一个外观。如果只是从功能角度替代人的工作,甚至不需要有实体。
【杨静】就是如果功能性占主体,就不需要一个好的外观,如果娱乐性,可能需要一个好的外观。
【朱频频】不是不需要一个好的外观,而是说好的外观不是它成功与否的至关重要的一个点。它甚至可以是一款虚拟的。
【杨静】那就是机器人的用途是什么?
【朱频频】其实现在有一个很有意思的悖论。现在我很多朋友在做智能手表,说,你不管做的功能怎么样,有一个最关键的东西,一定要好看。不好看,肯定没人买。
【杨静】如果不好看,我绝对不买。
【刘雪楠】实际上我们认为机器人是物联网时代的核心。过去都是IT时代,接下来是RT时代。而物联网时代的核心不是虚拟的,它一定是有实体的。当然过去的这些虚拟的交互的机器人还可以存在,但是真正属于RT时代的、以机器人为核心的物联网时代的,实体非常重要。实体非得不一定长得和人一样,但是至少从艺术感、美感上,人看了是不讨厌的。这是一个观点。
另外,补充刚才的话题的观点,我们认为我们要拿出看待大哥大的态度,来看待现在能够卖给家庭的机器人。大哥大刚出来的时候也很丑、也很少,你能想象到,在大哥大的时候能想象到现在手机能干嘛吗?我们要用这样的具有想象力的前瞻性的思考,来看待现在的机器人。而且我坚定地认为目前的机器人市场是一个巨大的蓝海。这个蓝海目前在中国,实际上卖到家庭的机器人的量——除了扫地的机器人——真正带点儿人工智能的,每年不超过10万台。而它的总量最后会是多少呢?全世界几百亿台,包含重复消费的。
【杨静】也许苹果、三星这样的垄断了,还有华为。
【刘雪楠】我要告诉大家一个信息,实际上现在几乎所有的电子和互联网的巨头公司都已经进入了到这个领域。昨天和我们康力优蓝签约的公司,就是直接合作机器人这一块的,就已经包含了华为、创维、方正,还有一些还没有在仪式上签约的。所以,这个事情远不像大家看到的,说它还是一个平板的小机器人。实际上很多储备的技术,当你看到的东西是这样的时候——相当于当我们看到歼-20的时候——中国的另外一代机器人已经在储备了。所以我们一定要用看待286和看待手机大哥大的态度看待现在的机器人,未来它一定会给我们带来非常多精彩的表现。
【杨静】您认为它的形象很重要吗?一个有产权的形象,比如说喜洋洋之类的?
【刘雪楠】我觉得形象不是最重要的。机器人将来会是——我说得稍微有点太遥远了——将来会是物种和族群,族群会有它的民族性的特性,它会有气质,有它的情感,有很多他独有的东西。它可能外观变了,但是有它本体的一些东西不会变。
【杨静】您认为机器人的灵魂最重要。
【刘雪楠】对,因为机器人和过去的所有的工具是不一样的,它是有文化性的和艺术性在里面的。
【黄晓庆】归根结底,又回到我们设计一个机器的问题。任何一个机器必须设计得非常有体验,很有可能漂亮是它的一个非常本质的来自于人性对美的追求的东西。第二个呢,它必须有强大的用户体验。但不是智能机器人都必须一定要长得像人。它如果能够非常有效地代替人的角色,我觉得什么样的设计都是可接受的。但是,我提一个观点:能够卖出几十亿个的机器人,绝对是长得像人的。什么原因呢?因为能够卖出去几十亿个的机器人,就相当于当年福特做了ModelT(音译),那机器人的ModelT是什么?机器人的ModelT一定是我们自己的一个复制品。因为能够代替我们的最终极的机器就是长得跟我们一样的一个机器。因为我们人类在千千万万年的生活当中,我们为我们自己设计了环境、为我们自己设计了要使用的工具、为我们自己设计了所有的一切。如果我们要有一个机器人代替我们干所有的活,那必须跟我们长得一样,不然它进不去啊。所以,谁要是做出来机器人的Model T,其他形状的机器人就回家去了。
【杨静】我觉得人太占空间了,可以缩小点。
【黄晓庆】它可以大可以小,你可以做一个小孩,力气比大人还大。
【余凯】这一点我跟黄院长的观点很不一样。我觉得未来如果有一款机器人,样子肯定不一定像人。首先下面是腿还是轮子,我觉得肯定是轮子。
【黄晓庆】为什么不可以腿和轮子一起来呢?
【余凯】对,可以一起来。所以别争论这种事儿,对吧。但我两条腿能跑100公里时速的话,我就不需要轮子了。
【黄晓庆】所以归根到底这不就是一个设计的问题吗?技术到了一个什么水平的问题。很有可能它再加上个翅膀。归根结底这个是一个能量、成本、适合度的问题。
【余凯】我的想法是这样的。其实人的进化到了今天这个阶段,是人和机器的共进化。整个演化的过程,自然而然两条腿成为选择。到今天,你发现地球的表面上,越来越大的面积,变成是水泥的平面,从能量的、最efficient的角度,从AD到BD,从能量上来讲最高效的一定是轮子。所以就进入人的进化的第二个阶段,就是人跟机器的共同进化,在这个阶段里面的话either是只有轮子,或者轮子跟腿结合的机器,或者人借助于机器,使他能够从任何一个地方到任何一个地方。所以,这里面涉及到稍微有点伦理的问题,现在我们面临的未来,实际上是一个共同进化的问题。本质上来讲,我觉得机器人的存在实际上是延展了人的能力,使人能够去生存、能够去获取他的资源跟他的快乐的能力增强。
【杨静】其实您认为我们的环境就适合轮子上的生物。
【余凯】绝对。你看地球表面嘛,平地越来越多。
【黄晓庆】轮子可能是唯一一个没有从大自然学来的、而是人自己想出来的,发明出来的一个运动工具。所以,在这个角度,人类还是超越了大自然。轮子很明显地在地面的高速运动当中是超过脚的。
【杨静】这是问题,我没想到。
【余凯】其实你刚刚讲的关于是不是长的应该像人,回到一个产品的层面——产品它一定满足它的需求。这个需求关键是什么?就是如果你就针对这个需求,应该去设计它最好的外形。但不管是什么样的外形,要精美,要有艺术感,我觉得这个是所有的都这样。甚至造一个扫地的拖把,也得越来越有艺术感,人们愿意用。
【杨静】是的,我在印度看他们在汽车上都披红挂绿的,都是艺术感。
【俞志晨】关于人型这个问题,我觉得仿人形其实还是蛮受欢迎的。因为从人机交互的这种信息传递来看,有三个维度:文本、语言类,文字的很多交互,这一类其实传递信息量是很少的,7%;第二个层次是说,一些声音语调,像我们俩在交流一样,其实它有情感,它有一些背后的逻辑在里边,这个能占到38%;实际上最高维度是机器人的表情、肢体动作,这个维度是在人机交互里面最高的一个维度。所以,如果你看两个机器人,同样是机器人,形象一个是很简陋的形象,另一个是带人形的形象,你肯定会被带人形的形象所吸引。
【杨静】刚才李德毅院士评论——因为博览会有石黑浩那个表情机器人——他说这种肯定不是方向,这有什么用呢。
【俞志晨】李德毅院士讲,如果让我做个选择,是在仿真人的人形的方向做,还是在人工智能方向做,他说肯定不做仿真人的方向。我肯定认为,在产品的驱动情况下,其实它的功能肯定在早期往往大于他的外形。你看最早的手机其实它很丑,以前大哥大也好,很多其他手机,很丑;但是它再丑,它如果有用,你还是会买,但是如果它一开始很好看,但是没什么用,你可能不会买。但是如果两者结合在一起,像现在手机一样,既好看、又有用,那更好。实际上非要做对比的话,我认为,在早期的时候功能一定会大于外观设计。其实功能,我们目前也在考虑,如何让这个产品真正发挥它的价值,能让用户使用起来。这一点还是很关键的。
【杨静】我前一段参加图灵机器人的发布会,就是出了一个图灵OS,针对机器人的一个操作系统。但是,我现在觉得操作系统有点太多,机器人不够用了。比如朱频频他们出了小i的OS,还有小智也出了一个OS。机器人的芯片也特别多规格,各种各样的芯片。还有,他们用的人机交互技术也很多,有图灵的,有讯飞的,还有各种各样的图像识别的技术。那么,机器人之间怎么用了这么多的技术和操作系统,它们互相之间不能兼容吧?机器人之间该怎么交互呢?我们人与人之间可以交互,机器人之间这么多操作系统,这个是不是很混乱?
【俞志晨】看起来产品很多,实际上我觉得这是一个虚幻的现象。人工智能这几年产业很热,很多人都在玩,就是提概念。现在整个人工智能机器人这个产业还处于很早期的阶段,整个产业链都还属于边界不清楚的状态。但是,我认为将来这个产业链会越来越细化。比如余凯做芯片,我们做操作系统,还有做AI引擎、感知引擎,包括应用软件、内容这块,它会越往后越清楚,会更细分。其实,关于兼容不兼容,早期它一定是百花齐放,每家来做,但是我认为结果一定是有标准的。这个标准我也不认为是政府可以做,我也不认为哪一个高校可以做,一定是市场选择了一个结果,这是中国的一个机会。我们为什么非常看好家用机器人这个市场?过去几十年的发展,每一代IT产业的发展——从PC开始,到手机,到家用机器人——其实过去每一个发展,产生了新的系统公司、芯片公司。所以,我也特别看好余凯的公司,机器人将来会有不同的芯片,我也看好家用机器人将来会有中国的机器人的操作系统公司,而且是我们本土的公司出来。中国市场这么大,而且机器人中国市场其实比美国,比全球其他地区的体量还要大,一定需要操作系统,一定需要芯片,也需要人机交互。
【黄晓庆】我觉得我们现在面临的问题不是操作系统,也不是芯片,而是标准。如果我们对未来机器人的世界进行一个架构,我就回到我刚才讲的,假如未来的机器人的世界是一个架构,用一个云的大脑,通过移动通信的网络去控制一个阿凡达、去控制一个机器人身体,你马上就会出现一个问题:这些每一个领域、每一个entity之间它的通信协议是什么,它的控制协议是什么?如果到每一个机器人的身体之内,你又会发现,它的传感器和部件——比如未来有的人专门做手,有的专门做腿,有的专门做控制系统——这些互相之间的连接是什么?假如把机器人的身体当成一个汽车,汽车工业里面有相当多的标准。现在没有,现在做机器人的人全都是作坊,在那儿自己做自己的。根本不是一个完全按照工业化的手段和方法在做东西。从云这一块,现在慢慢有很多开源。开源可以把这个体系做起来,那绝对不是一个简单的操作系统的体系,那是一个很复杂的——深度学习也好,公共知识库也好——一系列很复杂的问题。它是一个标准的问题。
【杨静】您认为机器人的操作系统应该开源?
【黄晓庆】我认为相当多的核心技术未来一定是开源的,不是说应该开源,而是一定会变成开源的。但是,有很多东西,比如说公共知识库,Wiki百科是现在国际上一个开源的公共知识库,它的完善程度是比较差的,但是全球都会用它作为一个基础。实际上我们人类的总体的知识,比如说把美国国会图书馆、把互联网上所有的网页,全部都变成知识库,这个工作谁来干?这些都是很有挑战的问题。
归根结底,我觉得,应该建立标准。只有建立标准,才能成立工业体系。只有成立了工业体系,才能够让这个体系上面所有的产业链的环节成功。比如余凯他做芯片,他就在这个产业链上站到一个上游的环节。比如俞志晨做所谓的机器人操作系统,可能站在稍微比较下游的一个环节。上游和下游实际上是相对而言的,最终面对客户的叫下游。比如我们做系统和运营,我们就是最下游,我们直接面对客户。
【杨静】余凯你是做芯片的,现在有很多机器人的芯片了,高通也好、android也好,你们地平线呢?
【余凯】首先clarify一下,现在没有很多的所谓机器人的芯片,如果是从业人员都会同意。比如说我们讲高通的话,高通它做的是手机芯片,它大公司嘛,面向未来的时候总是有点蹑手蹑脚。它基本上现在提供的方案,就是想证明在未来,面向未来的机器人的应用,它的手机芯片也可以用,所以,真正地为机器人而生的芯片设计,恐怕我们是第一家。
为什么到今天这个时候,无论刚才黄晓庆讲的标准,包括俞志晨讲的OS,为什么今天谈了这几个方面,其实我认为有一个共通性,他们其实可能都是想在未来机器人的场景里面,想扮演一个底层的平台性的角色。为什么会这么讲?机器人的应用场景,你可以想象,一定比手机的应用场景更加多元化,一定更加地多样化。多样化跟多元化带来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任何一个在细分领域做这个产品的公司,都很难在这里面所有的关键环节它具有这样的技术能力。它即使要投入去做,它不值得。第二的话,你去做这个事情,本身还带来一个风险,特别是在早期的时候,因为在消费端这边的需求,实际上是最难以琢磨、最飘忽不定的。但是,如果作为一个细分的消费类的,去适合这个场景,这个风险其实非常大。因为它这种细分的东西,用户的消费的需求,然后你通过一个产品去碰撞它,其实能够碰撞的概率很低。我在想,对创业者来讲,是不是在整个产业链条里面,往上端走,就是不去做一个具体的细分的场景,而是做一个相对平台性的东西,这样一个面去打这些细分的点,你去击中的概率是不是可能更高。相当于很多淘金的人,他去淘金的概率可能不那么高,但是如果卖铁锹,你的概率——你这个生意总是可以做的。
所以,为什么今年突然冒了很多做OS、平台性的?实际上因为创业者对整个生态,对整个关键链条的一些思考,然后大家想,是不是往产业链的上端去布局。然后,再把前面这些挖金矿的这些人,他们可以更多地focus,不是去造铁锹。但这个也很有用,为什么呢?你就要focus,你可以花更多力气去想这个地质啊这个地点啊、在哪个地方金矿的可能性更大,可以挖得更快。
【刘雪楠】我觉得操作系统也好,芯片也好,是一个工具、元素和产品的一个关系,最后实体呈现给大家的机器人是产品。但是,在实现这个产品的过程中,像我们要做面包,必须要有奶油、面粉、优质的花生酱等等,这些是元素。俞总的公司也好,图灵也好,做优质的元素,必备的元素,而还要有一些公司整合它,同时这种产品化的公司,其实是对操作系统也好,芯片也好,需求和应用的这种要求是非常清晰的。双方相辅相成的一个配合之后,可能既会成就一些芯片级的公司和操作系统级的公司,也会有产品化的公司。这可能有点类似于电脑,有Windows,也有专门做电脑的公司,也有专门做芯片的公司,是这样的一种配合关系。而在机器人时代配合的元素会更充分,因为没有比机器人更复杂的了,融入了人性、文化、方方面面这样的一些东西。而且现在这个操作系统,可能会比过去的任何一个操作系统,包含芯片,都会对文化和艺术性的要求可能提出来更高的高度,不是一个单纯的产品。同时在过往人类接触过的可移动产品里,飞机、轮船、汽车,其实它的集成性都是非常高的。机器人是又一个具备这样集成性的一个。
所以,实际上这些公司是一个供需和合作共赢的关系,必不可少。
【杨静】产业链的一个生态系统。
【朱频频】刚才也提到了,我们也推出了一个操作系统,还有一些基础的云平台的人机交互的这样一些技术。这个出发点,其实简单地说,我并没有那么强的前瞻性,需要去做一个什么样的东西,考虑未来怎么样的一些情况。我所做的任何这样一些东西,都是从客户的角度出发。我们之前是一个行业、一个行业地在做这方面的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尤其在一些新的行业当中,我们会发现,不同行业里边做法会有些不同。比如现在像智能家居,还有一些智能机器人这些方向里面,不可能每个行业自己都投入百分之百的精力做这样一件事情,因为这件事情,最终是做一个产品,或者做一个应用,这个技术只是一方面而已,甚至说不是最重要的那方面。所以,在这个时候,你要投入综合的这样一些精力,有些行业可能投入百分之百的精力做下去,因为你要树标杆,要明白你的技术怎么跟产业结合;还有一些行业,自己没有办法做下去,所以你要提供API,要提供操作系统,要提供这种标准的技术,让你的合作伙伴,通过这种资本的方式,通过这种合作的方式,能够去布局到这些产业里面去。
现在我们开放OS的目的,其实也是让更多做智能家居的也好、有一些教育的机器人、有一些家用的机器人,可以进入。这一块,现在可能我觉得短期之内不是我们的方向,因为我们现在还是以商用机器人为主,商用机器人有现实的应用场景,而且是有价值的,就是它是有用的。目前还是有很长的探索期,所以我们也愿意通过技术合作、资本合作的方式来去推动产业的发展,这也是我们很快上资本市场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
所以,从这些角度来看,我也是认为操作系统、人机交互这样一些标准,其实都是为了发展这个产业的一些必备的手段。包括像芯片。因为随着机器人技术的进步和发展,我们可能对本地的实时处理能力要求非常高,也许一些专业的芯片会更适合机器人这个场景。比如我很早的时候做手机上的嵌入式开发,2001年就开始做嵌入式开发,当时手机的芯片架构是x86、ARM等,后来x86不存在了,几乎是ARM的天下了。这里面其实也是产业发展的一个过程,包括标准也是这样的一个情况。标准从来都不是我们制定了什么标准、我们主导了什么标准,标准是从市场里打下来的,标准是产业化以后,打下来的。因为我也是标准化委员会的委员,我们提到标准的时候其实分两大类,一类叫强制性的标准,一些关系到国家安全、食品安全这些民生上的事情,它会有一些强制性的标准。还有一类标准是产业化的标准,它不是强制的,它其实是谁在产业里面占垄断的地位,谁引领这样的事情,成为市场标准。比如像ARM就成为事实上的这样一个标准;比如在之前的PC时代,英特尔和微软就可能成为了事实上的标准。那么现在随着移动互联网进一步的发展,也许会有很多的这样一个过程。但是未来会怎么样?这个事情我作为一个产业的从业者来说,我们没法做这种预测,我们顶多看到未来一两年的情况,尽自己所能,把自己的产品和核心能力打造好,这是最重要的部分。
【杨静】最后是市场来决定胜负。
【黄晓庆】机器人时代,在2025到2050年会到来。
【刘雪楠】拥抱机器人,共创新物种。
【余凯】我觉得从当下来讲,其实可能要放下概念,专注于需求。是不是人工智能,是不是机器人,是不是有那么重要,关键应该考虑解决什么问题。
【俞志晨】整个这个产业,我希望将来有更多的产品经理出现。尤其是这种超级产品经理,能够改变这个行业,带来更多的一些亮点。
【朱频频】人工智能需要正向循环,需要更多的产业化跟技术在不断的相互促进。
【记者】在“人工智能开启机器人新纪元”专题论坛中,您采用了中心圆台的设计方式。为什么想到这样的设计方式?未来您还打算做什么尝试?
【王哲】2015世界机器人大会规格很高,规模很大,也是第一次在中国举办这样的机器人大会。我参与了大会的全程工作,深刻了解其中各种细节。当大会三大重头内容之一的“论坛板块”确定后,我就思考着如何做出些“不一样。”大会有2场主论坛,有12场专题论坛。也许是一贯做事的风格吧,不做行活、不说术语,追求不一样,同样表现在这次论坛的设计中。十分有幸,我们找到了《新智元》这样的战略合作伙伴,又牵手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共同承办,这就让我们把本场专题论坛的内容定位在“人工智能开启机器人新纪元”的层面。有了好的内容,基于本场内容,我们又共同邀请到科学界、产业界有影响力的中外演讲人,那么用什么形式去呈现这份精彩呢?
通常,这类论坛在布局上,人们惯用的方式就是:台上背板加大屏,台下听众排排坐,难有新意。如果我们采用一个大的圆环形,会不会很不一样?我们的设计人员开始了各种推展和设想,设计稿几度修改,最终有了完美呈现:演讲台被置于会场正中心,主讲嘉宾登上圆台,与听众360度交流很通畅;4块大屏让所有参会代表观看无死角;Panel演讲嘉宾围坐第一圆环,让讨论直接热烈都是干货。
这样的设计确实有了很好效果,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德毅先生作为开场主讲人,登上圆台的第一句话是:“平生第一次站在这样的演讲台上演讲,很有新意。”湛庐文化总经理陈晓晖先生评价道:“这是创新,以后会有不少论坛借鉴。”
【记者】您在大会中选择了合作模式,例如和新智元战略合作,和活动树票务合作。这也许是论坛细分化和专业化的趋势,而作为论坛组织者,您认为最需要具备的是什么能力?
【王哲】作为论坛组织者,首先要有思想高度,同时兼具心胸的宽度和厚度,再就是要有架构能力。
有思想高度,才能找准论坛定位,才能将论坛所要讨论的内容,放置在既有前瞻性又有实操性的层面,它不是大而空的论道,也不是小而碎的琐屑。给与会者带来思考、带来引领、带来有价值的信息,方显一个组织者的用心。
有心胸的宽度和厚度,才有合作的包容和分享的快乐。一场论坛,牵涉到多个层面,而演讲人的邀请与组织,是最重要的。博鳌亚洲论坛前秘书长龙永图先生说过“一个论坛成功与否,主要看你请到什么样的人。”曾经,我参与报道和组织管理了十余届博鳌亚洲论坛年会,对这一点可谓深有体会。因此,这次我们找到人工智能领域第一自媒体平台《新智元》合作,新智元创始人杨静不仅亲自担任CEO圆桌的主持人,还邀请到许多重量级嘉宾。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秘书长王卫宁也亲自出面,请到李德毅院士担任主讲人,才使得本场论坛精彩无限。
秉着专业的事情找专业的合作者来做的原则,这次论坛报名与注册,我们请到“活动树”,在注册管理和会议票务发放上,都饱有一定的技术含量,有条不紊,张驰有度。
架构能力,则是一个论坛组织者必备的素质。依靠它,就能把定位的高度、内容的深度和流程的顺畅度结合起来,并在对的时间把这些部分都放在对的点上,从而让一场论坛显现出无限的张力和包容性。常常,我把这样的架构也称作“生态”,所谓生态,就是具备了自生性、共生性、融合性和包容力。我愿意把我做的每一场论坛,每一次活动,都放在这样的生态中。
【记者】是否能给我们简单介绍泛美传媒(论坛承办方)的情况?
【王哲】本场论坛的创意策划是泛美传媒。这是一间2005年创立的企业,其隶属于“圣嘉传媒集团”。我本人是圣嘉传媒集团的联合创始人,也是CEO。泛美传媒作为圣嘉传媒集团的一员,近年从以传媒为主转型为“传媒+非传统公关+高端论坛+时尚活动顾问”并重。
我们现在服务的客户和项目,包括大型综合地标式商业地产、新型创业公司和一系列高端论坛及创新型活动。我们有一支由资深媒体人、资深论坛策划执行和资深公关专家组成的核心团队,我们希望凭借一己之力,在团队的凝聚与集合下,去点燃进化的灯塔,用跨界思维,助力指数级成长。我们学习着,努力着,不断前行。
用我们公司一句slogan结语吧:遇见,即改变。
【记者】听说这次大会您进行了微信群直播,覆盖人数远远超过了到场人数。您觉得这种微信群直播是未来大会的新模式么?
【杨静】新智元认为应该为人工智能的学术、产业、技术生态系统构建一个全新的社交资讯平台,所以我们通过微信、微博和微信群,将2015机器人大会的干货与现场资讯,鲜活地推送到用户面前。例如泛美传媒与新智元战略合作的人工智能开启机器人新纪元论坛,就有500多名用户慕名参与,实现了线上线下的融合。
举一个例子,李德毅院士在论坛主题报告中提出很想投资研发一种“飙车机器人”,他说“杨静比较有影响力,可以问问愿意合作的单位。”我们除了在新智元的微信群里直播报告现场,还开设了分论坛观众群。其中有一位洪泰资本的张鸿勋就在观众群里即刻回应说“可以对接俞敏洪”。在提问环节中,我就把他的回复告诉李院士,张鸿勋迅速跟李院士沟通情况。类似这样的社交平台传播,让产学研政投的对接可以在第一时间进行,学术研究成果的转化,投资项目的发掘,就都有了低时间成本、低机会成本的解决方案。又比如王飞跃教授,在常熟2015中国智能车未来挑战赛上,作为总裁判长也在裁判车里参与直播讨论,分享照片,此次机器人大会上,他也现场分享了对人工智能的观点。这就打破了记者采访,专家被动应答的模式,而是让专家成为传播平台的主体。我想,这正是新智元平台的独特价值所在。
【记者】在小组讨论环节,我们看到过去是大公司院长身份的余凯、黄晓庆等,现在开始以创业公司CEO的角色参与活动。很多人也在谈人工智能元年,您觉得人工智能的“风口”,什么时候会到来?
【杨静】人工智能的元年,业界公认是以达特茅斯人工智能会议召开的1956年为元年,但近60年之后的2015年也可以作为人工智能新循环的新起点。大家看到2015世界机器人大会在国家会议中心召开,不仅习近平、李克强、李源潮、刘延东等国家领导高度重视,新华社、央视也做了重磅报道。据我了解,北京的中关村开发区、亦庄开发区都非常重视机器人产业的扶持,环北京的香河也建了机器人产业园。上海、重庆、深圳等也把人工智能和机器人列为产业扶持的重点,纷纷制定十三五战略规划。
上面说的是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层面,在百姓这一层面,我看到《新京报》、《京华时报》、《北京晚报》这样的大众媒体,也在整版报道机器人大会的最新动态。而无界传媒CDO商艳青甚至介绍了北京交通台,说她们也要做人工智能的节目。这体现了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的热度已经延烧到普通民众层面。
最后说企业层面,不仅BAT这样的互联网企业对人工智能、机器人大力投入,黄晓庆和余凯不约而同地选择了这个时机在AI领域创业,也说明人工智能到了孕育诞生下一代独角兽的关头。美国有个投资家对200多家成功的创业公司做过调研,在成功首要因素中42%是时机。2015年确实是人工智能创业创新的好时机,但今后随着3600行智能+的进程逐步深入,在人工智能和机器人领域,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将形成一股新浪潮,推动新智能时代的加快到来。
【记者】在主论坛、分论坛以及博览会,您看到了哪些印象深刻的机器人公司?
【杨静】这次机器人大会和博览会,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机器人公司不少,例如小i机器人、康力优蓝、图灵机器人、归墟电子等。我赞同小i机器人朱频频总裁对机器人市场的判断,对于家庭陪伴机器人而言,因为海尔、美的、京东等传统产业大公司的介入,很快会进入一个红海阶段,市场竞争会比较激烈;但高级智能的机器人,由于成本的限制和安全性等原因还比较遥远。企业切入服务机器人市场特别需要IP也就是文化品牌的独特魅力提升附加值,以康力优蓝公司为例,刘雪楠总经理带领团队倾力参与北京龙泉寺贤二机器僧的研发,这个呆萌可爱的机器僧在展会和我们的分论坛深受欢迎,一抱出场,媒体和观众纷纷站起来围观赞叹,不少人打听在哪儿能买到,多少钱等等。还有张小盒微型机器人,那蠢萌的表情让人忍俊不禁。归墟电子的CEO在机器人行业是资深技术专家,热心于机器人行业的联盟与共生,他组织了北京、上海、深圳、西安等城市机器人创业CEO的线下联谊与技术产业链对接平台,深受欢迎。我想他自己的机器人设计,就是在行业中摸爬滚打这么多年的经验教训之作。服务(家庭陪伴)机器人市场即使成为红海,但只要机器人有定位独特的IP,就具备了与人的灵魂对接的接口和界面。我认为,这个界面和接口越是打动人心,其背后的人工智能技术才更易被人类接受。这也是图灵机器人CEO俞志晨所强调的,机器人研发不仅要懂人工智能技术,更要精准把握人性。有人性光辉的机器人,可能是下一步服务机器人市场,特别是家庭陪伴型机器人最大的市场机会所在。